美國目前仍是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累計確診數超過420萬例,其中約有14萬6000人病歿
如果今天我們向作者問一個問題:什麼是創作?他大概會回答我們:創作,就是粉碎自己,並在這種粉碎中,重新修補自己。他講的並不是沒有人陪在身旁的那種寂寞情緒。
全書皆以他的獨白寫成,很少看到對白。赫拉巴爾在那時也被迫轉到地下寫作,以匿名的方式出版一些書,或是評論等等。而不知道為什麼,作者總是在小說的各處不時地強調類似的話:「我不幸地有幸在無意中獲得了學識。因為會發現,其實赫拉巴爾的這篇小說,整個讀下來都彷彿是無意識中說出的獨白,裡面所觸及的記憶都並非線性的敘述,而是就像喧囂的聲響、文字,向不同的過去散落,有時互相回應,有時則飄散而去,彷彿沒有確切的意義。但卻非常生動,甚至讓人痛苦。
我的學識是在無意中獲得的,實際上我很難分辨哪些思想屬於我本人,來自我的大腦,哪些來自書本…… 漢嘉對文學、哲學或者藝術等學識的熱愛是在無意中獲得的,甚至,他的自我也是無意間在垃圾場的機運中發展的。因為我們可以在這裡面看到漢嘉如何以一種動人的口吻述說他各種殘酷的遭遇。未來人花這麼大的力氣穿越到當代,就是提醒我們要開始行動,因為最大的成本,就是不做任何事的成本。
因此,每一個公司、銀行、保險業者、及投資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期待,為低碳世界盡一份心力。文:黃宗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台灣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研究領域專注於環境經濟學、自然資源經濟學、成本效益分析、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等專業研究,曾任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台灣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會理事長等職。然而,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川普的政策主張如果遂願,對於全球所追求的環境衝擊脫鉤、資源脫鉤、以及福祉脫鉤(wellbeing decoupling),究竟是福還是禍,恐怕尚不足以下定論。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觀察重點四:公司、銀行、保險業者、及投資人是否願意調整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期待,ESG是否有機會成為主流 英格蘭銀行在2020年2月宣布啟動「COP 26 民營金融議程」,協助民營金融機構支持全球經濟轉型,邁向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經濟社會。
觀察重點三:國家自主決定貢獻NDC提報頻率,由每五年一次縮短為兩年 COP 24 (2018)在波蘭達成一項新的共識,據此,每個國家應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報告,自2024年起將從巴黎協定的每五年一次,改為每兩年一次,而且必須呈現所採取的具體減排舉措。對第二產業(製造業)的主要影響則取決於復工復產的進程問題。
這種頻率只對於特定國家(如排放大國、或減緩策略有彈性及其操作空間大的國家)才有意義,對於台灣來說,在短短兩年內能有的新作為與績效,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動,即便推動了減緩與調適策略,效果也不見得在兩年內顯著呈現,充其量只是徒增一些撰寫報告的準備庶務。[註三] 這波疫情對第三產業的打擊最大,尤其是旅遊業和餐飲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對第一產業(農業)的影響最小。如果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也表態支持,其結果無非宣告全球減排目標的不可及。裡面對於未來地球環境的描述,除了戰爭之外,基本就是說,延宕氣候行動將造成人類社會巨大的成本,包括對生命和生活、商業活動、經濟和社會體系所造成的巨額損害。
疫情爆發,市場需求放緩,人們不再無止盡消費,有些人甚至停下來思考人生的意義,這使企業面臨巨大的壓力。能源作為政治博弈的籌碼,最近造成國際能源價格大跌,在此同時,COVID-19卻使能源需求驟減,如此混沌多元的能源市場衝擊,為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和再生能源發展埋下更大的不確定性。現金流趨緊、供應鏈中斷、市場供需普遍下滑,多數企業上半年營收明顯下降,三分之一的企業現金流承受期限不足一個月。問題是,一旦「淨零排放」成為COP 26的結論,國內所必要的減排目標與應對策略在未來的NDC應該如何呈現?《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2050減排目標或階段性減量目標是否需要隨之加嚴,執行進程是否需要加速?凡此問題,都需要兼顧多層面向,進行更審慎的評估和長遠的規劃,切忌一再偏執一方思維。
無數人包括我、綠學院、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甚至大寶法王、達賴喇嘛都說過類似的話,奇怪的是,效果都沒有KFK強,而且這是一個甚至無法驗證是否為真的人。如今川普又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不管後續的主張與動向為何,不可否認的是,此舉再一次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遷及其影響人體健康的風險,在「地球村伙伴關係」上多加了一層障礙。
為什麼? 因為當真相的複雜性超出了我們一般人的理解能力時,我們更期待一個未來人、一個陰謀論,只要按下快捷鍵,簡單的答案就會跑出來。而2020正好又是美國大選之年,關鍵的問題是,如果川普連任成功,美國可望如願退出協定。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面對這樣的變局,經濟社會的各層級決策者,從個別企業到中央政府,應該如何應對?例如,企業在產品研發與設計、員工工作方式與效率、商業模式創新、供應鏈與風險管理、新商機的開發等方面的思維勢必不同往昔,綠學院七月份的產業小聚還會深入分析。然COVID-19橫掃全球,不僅奪去數十萬生命,而且瞬間對人類發展指數[註一]、實質GDP造成石破天驚的巨大衝擊[註二],更激發了地緣政治的利益衝突疫情爆發,市場需求放緩,人們不再無止盡消費,有些人甚至停下來思考人生的意義,這使企業面臨巨大的壓力。而2020正好又是美國大選之年,關鍵的問題是,如果川普連任成功,美國可望如願退出協定。裡面對於未來地球環境的描述,除了戰爭之外,基本就是說,延宕氣候行動將造成人類社會巨大的成本,包括對生命和生活、商業活動、經濟和社會體系所造成的巨額損害。現金流趨緊、供應鏈中斷、市場供需普遍下滑,多數企業上半年營收明顯下降,三分之一的企業現金流承受期限不足一個月。
能源作為政治博弈的籌碼,最近造成國際能源價格大跌,在此同時,COVID-19卻使能源需求驟減,如此混沌多元的能源市場衝擊,為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和再生能源發展埋下更大的不確定性。現任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約聘教授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前陣子一位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私訊分享「未來人KFK對未來40年的預言」,據說跟美國滿天飛的陰謀論一樣紅,人人都私下觀看及分享。
無數人包括我、綠學院、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甚至大寶法王、達賴喇嘛都說過類似的話,奇怪的是,效果都沒有KFK強,而且這是一個甚至無法驗證是否為真的人。因此,每一個公司、銀行、保險業者、及投資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期待,為低碳世界盡一份心力。
為什麼? 因為當真相的複雜性超出了我們一般人的理解能力時,我們更期待一個未來人、一個陰謀論,只要按下快捷鍵,簡單的答案就會跑出來。文:黃宗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台灣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研究領域專注於環境經濟學、自然資源經濟學、成本效益分析、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等專業研究,曾任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台灣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會理事長等職。
然COVID-19橫掃全球,不僅奪去數十萬生命,而且瞬間對人類發展指數[註一]、實質GDP造成石破天驚的巨大衝擊[註二],更激發了地緣政治的利益衝突。觀察重點三:國家自主決定貢獻NDC提報頻率,由每五年一次縮短為兩年 COP 24 (2018)在波蘭達成一項新的共識,據此,每個國家應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報告,自2024年起將從巴黎協定的每五年一次,改為每兩年一次,而且必須呈現所採取的具體減排舉措。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觀察重點四:公司、銀行、保險業者、及投資人是否願意調整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期待,ESG是否有機會成為主流 英格蘭銀行在2020年2月宣布啟動「COP 26 民營金融議程」,協助民營金融機構支持全球經濟轉型,邁向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經濟社會。然而,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川普的政策主張如果遂願,對於全球所追求的環境衝擊脫鉤、資源脫鉤、以及福祉脫鉤(wellbeing decoupling),究竟是福還是禍,恐怕尚不足以下定論。
如今川普又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不管後續的主張與動向為何,不可否認的是,此舉再一次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遷及其影響人體健康的風險,在「地球村伙伴關係」上多加了一層障礙。對第二產業(製造業)的主要影響則取決於復工復產的進程問題。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面對這樣的變局,經濟社會的各層級決策者,從個別企業到中央政府,應該如何應對?例如,企業在產品研發與設計、員工工作方式與效率、商業模式創新、供應鏈與風險管理、新商機的開發等方面的思維勢必不同往昔,綠學院七月份的產業小聚還會深入分析。[註三] 這波疫情對第三產業的打擊最大,尤其是旅遊業和餐飲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對第一產業(農業)的影響最小。
如果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也表態支持,其結果無非宣告全球減排目標的不可及。問題是,一旦「淨零排放」成為COP 26的結論,國內所必要的減排目標與應對策略在未來的NDC應該如何呈現?《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2050減排目標或階段性減量目標是否需要隨之加嚴,執行進程是否需要加速?凡此問題,都需要兼顧多層面向,進行更審慎的評估和長遠的規劃,切忌一再偏執一方思維。
未來人花這麼大的力氣穿越到當代,就是提醒我們要開始行動,因為最大的成本,就是不做任何事的成本。可以預期的是,後疫情時代的綠色復甦(green recovery)策略,必將成為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亦將成為COP 26的主要議題之一。這種頻率只對於特定國家(如排放大國、或減緩策略有彈性及其操作空間大的國家)才有意義,對於台灣來說,在短短兩年內能有的新作為與績效,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動,即便推動了減緩與調適策略,效果也不見得在兩年內顯著呈現,充其量只是徒增一些撰寫報告的準備庶務。專業融資決策必須考慮氣候變遷的問題,包括氣候風險揭露、風險管理及投資回報等,都得納入考量,以協助開發中國家融資經濟社會的轉型,實現淨零排放的境界
截至6月底,全世界約有1010萬人確診,50萬人因此喪命。全球首強的美國,新冠疫情也最嚴重。
那一年的英國王室諸事不順,女王有感而發,這個「annus horribilis」(災難不斷的一年)用得貼切。韋氏有個欄目叫「熱搜」(Latest Trends),反映了由新聞事件所驅動的詞語查找。
兩禍匯流交織,美國國內與國際的局勢不容樂觀。2020年開始,就有好些外來語登上熱搜,幾乎都是拉丁文和法文。